幻想有群背地里始终观察人类命运的机构,在社会无法看见的角落改动事件结局,进而引发历史性的改革,似乎是非常好莱坞式的想像,或许可溯源於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在1955年做过的类似尝试:於科幻小说《永恒的终结》(The End of Eternity)里,他设想有个超越於普遍时间线外的永恒域,他们观察所谓时代走向,确保各种巧合误差所拼凑出来的未来合理安全,若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他们便会派遣执行者,以最低限度的改变手段推翻往後数十年的预定发展。听起来令人悚然或安然,如此假设都触及了对於历史本质的思考:牵一发动全身的浪漫想像有无可能?若所有细节都纳归於历史,又是谁决定了最终更改的权限?
答案细节藏在作者之於永恒域的设定,永恒域中的执行人皆是从真实时空线挑选而来,如同主角哈兰来自於95世纪,15岁时离开的不仅是家乡,更是剥离於他所生长的时间线,成为执行人之後他穿行於各个世纪,从545到2456,时代意义被可以随意跳转的装置抹除,对执行人而言,两地之间的差异仅在於数字多寡,毕竟实际状况会因为他的作为而有所异动,独特性不过一张便利贴随意撕黏──「时空状态彷佛某种可以抓在手上的东西,可以随意捏成更美好的形状」。也因此,执行人必须要秉持着超然物外的态度,你的某项微小操作可能导致动辄亿万的生命飞升或殒灭,让「情绪化的性格简直就像是残障」。然执行人仅是尾端实施任务的端点,在其之上还有以社会学观点观察、辅以高阶数理程式,实际决定历史走向的计算师,他们将观察员所提供的诸多资料拿去运算後,得到最适宜发展的人类未来,小说中的图伊索正是计算师当中的佼佼者,也是从认识他开始,哈兰开始逐渐理解永恒域的秘密。
从此意义上来说,执行人的角色非常耐人寻味,他们来自於历史上实际存在的时间线,但其所为却是改变那些线上的事件生灭,这也包括他们来自的片刻宇宙,所以他们在家国上是永恒的无根者,注定漂流於外,某种程度上更是抹除掉孕育自我诞生那个独特组态的刽子手。整个永恒域对待执行人的眼光也始终怀着抗拒漠视,纵使他们亲手操持的事件是为了避免大型灾害产生,譬若让某个历史环节中的车辆抛锚,以至於让一场战争从未发生,但这些改动也可能让某些人事物直接於时空中消失,新生与消逝一体两面,有时会逼迫全然不相干的两者走上天秤:电子重力太空旅行的科技突破相比於吸毒成瘾的社会风气,永恒域选择牺牲前者消灭後者,哈兰给自己的安慰说法是,比起外在的太空科技发展,他们更在乎人。
执行人的痛苦便来自於此,他秉持认可的目标和自身处境存在强烈矛盾,他是永恒域为保障人类永续福祉的先锋,却也同时割舍掉自己为根本的需求。执行人是整个永恒域的缩影:一群扭曲个体努力维护那样貌模糊的总体生命存续,人无法看清楚人类,一如人类无法笼括人的意义,永恒域渴望以一己之力掌握整体命运的走向,以人类之名肆意改写人存在的事实,背後不免会让人联想到紧握着国家民族(可以算是缩小一点的「人类」)词汇不放的极权政府,他们的确也正是以大写人类改写人、写於小说之外无法改易的真实历史,甚至嗅来有些血腥烟硝。相信作者也感受到一种病态的怪异感,所以书名《永恒的终结》便意味着书中哈兰等人所在永恒域的终结,同时,也断绝了那种历史会永远存在的安心感。
1955年的作品有崭新思考的部分,自然也有些地方读来有些复古,好比女性在永恒域中的稀缺性,以及哈兰对於女主角诺伊丝有些强硬的一见锺情,感情戏相比时间旅行的繁复设定可谓微积分比上加减乘除。那些悬疑情节也非常有过往侦探悬疑片的氛围,特别是时空旅人经典的求救暗号,然而最令人喜爱的复古桥段来自於终段:永恒域为何必须灭亡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永恒域所摧毁的电子重力技术让人类的太空旅行延缓了好几千世纪,那时的银河早已被其他物种占领,再没有人类生存的空间,因此唯有在各种时间线上毁掉处处限制人类的永恒域,人类才能发挥原先存在的潜力,尽管那确实存在危险,但那同时也铺成迈向新世界的道路。
归结一句,很像写在联络簿上的静思语,没有礁石,就没有美丽的浪花。这是艾老从近七十年寄送到现代的祝福,近於毕业典礼上祝福毕业生的话语,搭配像是什麽「不要只看见眼前的所看见的」(电子重力之於吸毒成瘾)、「珍爱你所爱惜之人」(哈兰近乎无脑的煞到诺伊丝),无意导向什麽励志奋发的结论,重新思索之後,会怀疑艾老是否轻视了历史偶然的沉重,那并非一隅零件掉落就能撬动的重量:再拿书中例子,难道电子重力技术没有被消灭人类真的就能遨游宇宙建立银河帝国?不清掉毒瘾人类难保不会就这样沉沦灭亡?继续後退,我们根本无法知晓未来会采取历史的什麽材料、作出什麽建筑,以至於现在的我,到底要摆出什麽姿势都显得飘忽不定。
是的,谁不喜欢拉普拉斯的恶魔,只要有当下全宇宙粒子的动量位置,就能毫无误差的推导出往後无垠时光中的种种锚定,可最终答案永远是窝不知道,不知道大霹雳後一颗脱队的重原子有没有可能形成一颗恒星?不知道如果希特勒死於美术学院台阶上的一场斗殴,核弹有没有可能投到柏林?不知道我现在所打下的每一个字会不会让谁读後感到有所悟?飘逸狂想如艾西莫夫之笔,也不敢做百分之一百的判定(关於最终哈兰和诺伊斯的问答)。宁愿相信历史有它自我的发展轨迹,人类同时书写和被书写,好坏与否,那并不属於人的判断。
话虽如此,看到书中最後一段时仍略受感动:「他看着时间机消失,心里忽然明白,永恒域终於走到尽头。永恒的终结」,艾老用了一个概念来形容我们,无关优劣好坏的价值判断,无有蓬勃或衰败的分野,却也无从用任何附加标准计量或框架。
「人类从此无限。」
书籍资讯
书名:《永恒的终结》 The End of Eternity
作者:Isaac Asimov
出版:鹦鹉螺文化
日期:2021
[TAAZE] [博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