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图/Shutterstock
编按:疫情带动网购商机,却也引发不少争议,像是蔬果不新鲜、下单後苦等许久仍不到货。更有甚者,还有卖家刻意诈欺,致使消费者买到假货。律师提醒,看准消费者「收到货才付钱」容易大意的心理,许多诈骗案件会搭配货到付款。上网买东西遭遇纠纷,哪些管道可帮你把钱拿回来?
网购开箱先拍照 商品瑕疵可要求退货
疫情带动网购商机,减少群聚染疫风险,却也引发不少纠纷。例如上网买蔬菜箱,但到货後打开一看,蔬菜已经发黄、腐烂。
对此,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荣誉律师蔡幸纹提醒,民众收到网购商品後,应从速检查,若单价较高,建议边开箱边录影,一旦发现商品有重大瑕疵,可向业者依照民法不完全给付或物之瑕疵担保规定,请求退货、退款或重寄商品。
若业者未妥善回应,亦可向消基会或各县市政府消费者服务中心透过电话或上网提出申诉。依规定,业者收到消费者申诉後,应在15天之内妥适处理。
快速到货等好几天没收到 可限期催告业者并解除契约
标榜24小时到货、快速到货,等了好几天却还没收到商品,怎麽办?为了防止消费纠纷,政府特别订立「零售业等网路交易定型化契约应记载及不得记载事项」,内容提到商品交易页面中,商品名称、内容、价格都属於契约之一部分,业者与消费者订定契约之前,必须提供有关商品种类、数量、价格及其他重要事项的确认机制。
其中,重要事项即包括预定出货时间,消费者下单後,业者必须提供客服联系管道,供消费者查询订单进度。
若商品未在约定时间送达,消费者可依民法债务不履行给付迟延的规定,限期催告提醒业者送达商品,如果商品还是没有在期限内送达,则可以联系客服取消订单。
网购买到假货 善用7天监赏期无条件退货
上网买名牌,或请网路卖家代购包包、服饰,收到之後却发现是假货,如何处理?蔡幸纹分析,卖家卖假货,分别具刑事及民事责任。
刑事方面,将仿冒品当作正品贩售,亦即未经授权使用LOGO,违反《商标法》中有关刑事犯罪规定,消费者可向警察局或保二总队提出检举,交由检调单位侦办。
此外,在网路上贩售赝品,系透过网际网路散布诈骗大众的资讯,涉及刑法加重诈欺罪,消费者可据此提出刑事加重诈欺罪告诉。
民事方面,网购收到假货後,不妨善用《消保法》第19条有关监赏期的规定,收到商品後七日内无条件解除契约,不需要说明理由或负担运费、价款,即可退回商品。但客制化商品、保存期限短的食品、已拆封之贴身衣物等则不适用。
此外,亦可依民法物之瑕疵规定,向消保官提出消费争议申诉,请求解约或减少价金。
看准消费者容易认为「反正东西送来我才付钱」而降低警戒心,诈骗案件经常搭配货到付款。因此行政院消保处已请货运业者落实包裹上提供寄件人资讯,包括托运人姓名、住址及电话供消费者识别。若采货到付款,消费者收到商品後发现是假货,可以向负责运送的宅配业者反映,请宅配业者协助办理退货、退款。
不过,送货员通常很忙碌,商品送来之後,不太可能跟送货员说:「等我一下,我检查看看。」即使有时间拆开来看,送货员或店员也可能没有权限代为处理退货事宜。何况更多时候,是家人或管理员代收,只能帮忙签收,无法擅自拆开包裹检查。
因此,实务上消费者分享的成功案例是,打电话到货运业者的客服专线,带着商品到物流中心退货、退款。
事实上,由於诈骗猖獗,物流业者多半已经知道哪些卖家可能是诈骗,前述个案到物流中心退款时,对方问:「你跟谁下订单?」当他一说出卖家名字,现场员工纷纷说:「那是诈骗啦!」因为实在太多消费者来退钱了。
信用卡被盗刷怎麽办?立刻联系发卡银行并报案
信用卡遭盗刷是网路消费另外一个常见的风险,前阵子新闻报导外送平台APP绑定信用卡遭盗刷即是一例。
厂商如何取得个资?蔡幸纹说,诈骗集团可能会成立一个跟合法网页很像的页面,让人误会,从诈骗网页发信骗取信用卡个资,或是手机网页点到不明连结,遭木马程式植入手机窃取个资。
更积极的,还会透过电话、简讯、LINE告诉消费者要解除网购分期或是办理退货等话术来骗取信用卡卡号,或是诈骗消费者听从指示提供OTP动态验证密码来冒用交易。
如果信用卡被盗刷,可参考下方步骤:
1. 立刻向发卡银行客服专线联系,办理挂失或停卡。
2. 请银行把款项列为争议帐款,声明该笔消费非持卡人本人授权交易。并配合银行调查程序,避免负担被盗刷的费用。
3. 向警方报案。
蔡幸纹提醒,网路购物还是要找比较有商誉的平台,且一收到刷卡通知,应该马上确认是否正确,等到每月帐单出来才对帐,其实已经有一点晚了。
本文出自50+生活百科电子报,不想错过最实用的好文章?立刻免费订阅 https://pse.is/K7TJQ
2021/09/01
此文对你有帮助吗?50+全站免费,但需要您的赞助,支持好内容制作
→https://pse.is/3hg64d
实践梦想的第一步「50X50梦想计画」
→https://pse.is/3gf6fx